寶寶益生菌怎麼吃才有效?破解7大迷思及正確補充方法,營養師教你輕鬆掌握!

  

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眾所皆知,但如何正確、有效地補充益生菌,特別是給寶寶補充益生菌,是許多新手爸媽關注的問題。本文將針對「寶寶益生菌」的7大常見迷思進行解析,幫助爸媽輕鬆掌握正確的補充方法!

 

 

本文重點

迷思一、寶寶需要補充吃益生菌嗎?益生菌適合哪些寶寶?

迷思二、小朋友幾歲開始可以吃益生菌?

迷思三、什麼時候吃益生菌最有效?最佳食用時機

迷思四、益生菌該怎麼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迷思五、益生菌吃多久才有效?需要每天吃嗎?

迷思六、建議挑選哪種劑型(粉末/膠囊/軟糖/滴劑/錠劑)?

市售常見益生菌產品劑型製作方式、特點

迷思七、除了單吃還能怎麼吃?可以加水、果汁或牛奶吃?

 

迷思一、寶寶也可以吃益生菌嗎?哪些寶寶需要吃益生菌?

益生菌的種類百百種,(大部分屬於乳酸菌),常見益生菌功效有促進腸道叢平衡、維持消化道機能、調整體質、幫助入睡等。

人體有60-80%的免疫細胞存在於腸道,其中益生菌可存在於我們的消化道中,所以想增強免疫力,平時定量補充保養確實可輔助身體達到長期的健康效益。

 

  1. 寶寶需要補充益生菌嗎?

    「不是每個寶寶都需要吃益生菌,飲食才是根本。」

    一般寶寶主要的飲食來源是母乳或配方(奶),益生菌通常會存在於乳製品 (如牛奶)中,所以基本上寶寶如果有喝足奶量,其實是不會缺乏益生菌的,因此並非一定得額外補充

    通常寶寶1歲以前的腸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食物來源也相當單純(尤其是補充副食品前),本身正處於建立屬於自己的腸道菌叢,所以不見得需額外補充。

    想從根本建立寶寶的腸道好菌,不是一開始就讓寶寶補充益生菌,應該從飲食下去著手。真的想補充的話,建議可以從寶寶接觸副食品時期(4-6個月)開始,依照個人需求決定是否適量補充。

     

  2. 哪些寶寶需要吃益生菌?

    若有「特殊狀況」需要調整體質,可以適量補充益生菌

    一般正常健康狀態的寶寶是不大需要額外補充。

    若是有以下狀況的寶寶,則建議額外補充益生菌:

  • 餵奶時容易溢奶

  • 常腹脹、排氣困難

  • 便秘嗯嗯嗯不出來

  • 腹瀉拉肚子

  • 寶寶本身較敏感容易過敏、隨著氣溫或季節過敏十分嚴重

  • 元氣時常不佳需增強體力

  • 希望調整體質者

  • 有使用抗生素(注意要間隔2-3小時服用)

 

迷思二、寶寶幾歲可以吃益生菌?

當寶寶開始食用副食品後(約4-6個月)可考慮適量補充益生菌。

這時期(副食品階段)的寶寶奶量攝取逐漸減少,來自於母乳或配方(奶)的益生菌攝取量也會跟著減少,加上開始吃副食品不再是單一攝取奶類,因此腸道運作狀況也會變得較為複雜,食物與環境對腸道菌叢的影響便日益增大。所以,這時就可考慮直接選擇市售適合寶寶的益生菌來作為日常補充。

 

※注意:補充建議時間不可低於4個月

 

副食品階段多補充益生質(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如:膳食纖維),可幫助益生菌的生長,補好菌也養好菌。所以建議副食品階段可多使用蔬菜、水果、全榖雜糧類等食物作為食材,讓寶寶能獲得足夠的益生菌。

 

 

迷思三、什麼時候吃益生菌最有效?最佳食用時機
食用益生菌的最佳時機,重點在於挑選的益生菌是否擁有「專利包埋技術」。

 

  • 無包埋技術或經特殊處理的益生菌:建議飯前30分鐘、隨餐食用
    以前大部分的益生菌沒有使用包埋技術或特殊處理方式,所以容易受消化道環境(如胃酸)的影響,益生菌可能直接全軍覆沒或寥寥無幾,更不用說是否能正常發揮功能。

    若是沒有使用包埋技術貨特殊處理方式的益生菌,建議在飯前30分鐘隨餐食用益生菌是最好的,因為剛好可以配合人體腸胃道運作的時間,能有效協助調整腸胃道菌相。

 

  • 有專利包埋技術的益生菌:飯前、飯後或空腹吃
    現在由於科技與技術的提升,透過專利包埋技術可以幫助益生菌通過消化道的酸鹼考驗,以達到目的地發揮作用。飯前、飯後都可以補充,比較沒有時間上的限制與影響

    若一定要選一個時間,最建議益生菌的補充時間是在早上空腹或者睡前,直接倒入口中吃效果最好,吸收效果也較好。

 

迷思四、益生菌該怎麼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1. 需與抗生素或藥物間隔食用
    有服用藥物的寶寶則需要特別注意,補充時間需與藥物間隔1-2小時,尤其不能和抗生素一同食用,否則抗生素可能會殺死身體內的細菌(其中也包括益生菌),因此應盡量避免同時吃,以免降低益生菌的效果。

  2. 大部分保健品都能和益生菌一同食用
    但需特別注意具抗菌功效的保健食品,像是蜂膠、蜂王乳、大蒜精等就可能會影響益生菌的效果,基本上也不會讓寶寶食用到這些保健品,所以需特別注意藥物的部分,應避免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迷思五、益生菌吃多久才有效?需要每天吃嗎?

持續每天食用至少1個月

一般建議同一支益生菌產品至少持續每天食用1個月以上的時間,甚至是2-3個月才會有明顯的感受性,當然也有人可能1-2週就相當有感,但這是個人感受性的差異。
 

益生菌每天定量補充最重要,體質調整不求快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持續每天定量(吃到足劑量)的補充

 

有人認為吃個2、3天就一定要有明顯感受,沒有效果就一直換牌子。

益生菌不是藥品,它是保健食品,無法像藥品一樣吃了就快速見效,調整與維持身體生理機能是需要時間的。

 

迷思六、建議挑選哪種劑型(粉末/膠囊/軟糖/滴劑/錠劑)?

市售劑型種類眾多,常見可分成膠囊、粉末、軟糖、滴劑、錠劑。

寶寶或小朋友的益生菌:粉狀選擇最優先

若真的要挑選寶寶或小朋友的益生菌,建議以「粉狀」益生菌產品為優先選擇,以免有噎住、吞嚥困難的潛在風險。

 

因為在孩子們吞嚥能力還不佳尚未功能成熟時,選擇膠囊或錠劑是非常危險的事。

 

  1. 粉末(最推薦)

    • 專利包埋技術保護益生菌不受消化道環境影響
    • 凍晶凍乾技術將益生菌於常溫中保存活性
    • 採鋁袋包裝增加防潮能力
    • 較無容量上限,每日一包就能達到足攝取量

      現代處理益生菌的專業技術更為進步,粉狀益生菌透過專利包埋技術已可保護益生菌不受消化道環境影響,再加上凍晶凍乾技術更可將益生菌於常溫中保存活性,且現在多數益生菌更是採用獨立鋁袋包裝,所以防潮能力也較好更利於保存。

      還有選擇粉狀益生菌更為方便的是,通常每日攝取1包即能達到足菌量,在補充、保存及攜帶上都相當方便。

  2. 膠囊
    • 剝開膠囊食用可能會影響益生菌存活率與定殖率
      有的人可能會疑惑:「那如果是將膠囊外殼剝開食用裡面的益生菌粉末不行嗎?」其實並不是不行,只是如果這樣補充益生菌,還需考慮膠囊剝開後是否會影響益生菌的存活率與定殖率,因為有些益生菌可能會因此喪失穩定性,而達不到建議的菌數補充效果。
    • 膠囊攜帶菌數有限
      還有,雖然膠囊劑型也具攜帶方便性、外殼可保護菌種穩定性等優點,但由於膠囊本身體積限制的緣故,每顆膠囊能攜帶的菌數有限,所以如果要達到足劑量菌量就可能需服用較多的膠囊。
    • 膠囊劑型要考慮素食是否方便食用
      選擇膠囊劑型還需顧慮到素食者是否方便食用,因為目前市售大多的膠囊來源是動物性原料,因此會不利於素食者攝取。
    • 剝開膠囊食用可能會影響益生菌存活率與定殖率
      有的人可能會疑惑:「那如果是將膠囊外殼剝開食用裡面的益生菌粉末不行嗎?」其實並不是不行,只是如果這樣補充益生菌,還需考慮膠囊剝開後是否會影響益生菌的存活率與定殖率,因為有些益生菌可能會因此喪失穩定性,而達不到建議的菌數補充效果。
  3. 錠劑
    • 製作過程導致益生菌減損
    • 額外添加糖衣、膜衣劑、賦形劑等添加物
      不建議選擇錠劑類型益生菌,錠劑是保健食品常使用的劑型,它的優點是好攜帶而且可製成任何大小。

      但大部分菌種較脆弱且不耐高溫,所以在製作過程為了定型會導致益生菌減損活性大量死亡。
      而且錠劑常為了攜帶與保存方便,額外添加糖衣、膜衣劑、賦形劑等添加物,反而會造成人體吸收負擔。
  4. 軟糖(糖果)劑型
    • 添加過多糖份、香料、人工色素製作
    • 軟糖(糖果)劑型無法確保益生菌能保持營養與活性
    • 購買時可留意產品原料成分、含糖量及實際的菌數

      不建議選擇軟糖或糖果劑型,軟糖劑型製造過程會添加過多的糖份、香料、人工色素去調出符合大眾喜愛的風味。
      軟糖(糖果)劑型的效用也讓人有疑慮,無法確保益生菌能保持其營養與活性,建議購買前可留意產品原料成分、含糖量及實際的菌數。
  5. 滴劑
    • 以油脂型態包覆益生菌,可減少益生菌受到環境影響
    • 補充方便、口感清爽
    • 不好掌控每次攝取菌數,容易每日攝取量不均
    • 使用前先搖晃均勻
    • 反覆開關易導致質地氧化、汙染,使用完應盡速鎖緊瓶蓋

      滴劑以油脂包覆益生菌,有助減少環境對菌種的影響。滴劑劑型的益生菌補充方便且口感清爽,頗受部分消費者青睞。

      但是滴劑的補充量較難精確掌控,且每次滴出的含量可能不同,導致每日攝取不均。建議使用前充分搖勻。

      由於瓶身反覆開關可能導致裡面質地氧化或汙染,每次使用後應立即鎖緊瓶蓋,以降低風險。

       

 

  1. 粉末

    • 製作方式:通常有專利包覆和凍乾技術,確保菌種穩定度,不僅有助於益生菌通過殘酷的酸鹼考驗抵達目的地發揮作用,還利於長期保存。

    • 特點

      • (1) 特別適合不擅長或不喜歡吞嚥的族群,口感上較為細緻、易溶於口中
      • (2) 菌粉本身較不會添加過多的賦形劑或保護劑,可減少攝取不必要的添加物
      • (3) 粉末益生菌較無容量上限的困擾,通常1天服用1包即可達到適合的攝取量。不論是在補充、保存,還是攜帶上都非常方便
      • (4) 透過凍晶技術更讓益生菌可存放於常溫,再加上獨立鋁袋包裝,防潮能力也大為提升
    • 可攝取菌量:益生菌以粉末存在的形式,可讓單次攝取的菌數量較多,確保能吃到足量菌數。
       

  2. 膠囊
    • 製作方式:使用凍乾技術與囊殼包裝,讓益生菌有膠囊外殼的保護,確保益生菌在進入腸道前不會受到消化道環境的影響,可保持菌種穩定性。
    • 特點
      • (1) 具有好攜帶、不易沾、沾手等優點
      • (2) 雖然對於成人較易吞服,但對於幼童或高齡族群吞嚥較不友善,所以需特別注意
      • (3) 如果將泡殼包裝剪開後較容易有受潮風險
    • 可攝取菌量:受於膠囊殼體積限制緣故,每顆膠囊所含的菌數有限,若想達到有效服用劑量,建議依照每日需求量食用顆數滿足補給量,可能會需服用較多顆數。​​​​
  3. 錠劑
    • 製作方式:錠劑是由高溫高壓塑型製成,但大部分益生菌不耐高溫,所以這樣的過程會減損益生菌的活性、縮短效期,甚至導致益生菌死亡。
    • 特點
      • (1)可滿足各種劑量的需求以及製成不同尺寸大小
      • (2)還具成人容易吞服、方便攜帶等優點
      • (3)與膠囊一樣對於幼童和年長者吞嚥不友善
      • (4)保存上較容易有受潮問題,尤其是在台灣濕度較高的環境下
    • 可攝取菌量:經高溫高壓的製程後會影響益生菌其活性,所以可能實際攝取到的菌數會比原本少很多
       
  4. 軟糖
    • 製作方式:加入糖粉、香料、色素或甜味劑等添加物所製成。
    • 特點
      • (1)具有適口性佳、視覺需求佳及食用方便等優點
      • (2)雖然說現代技術已可讓有些軟糖劑型維持營養與活性,但過多糖分及添加物的添加還是得堪憂
      • (3)罐裝開封還需留意可能容易受潮溼環境影響而受潮,若為單顆包裝通常防潮能力會較佳則無此問題
    • 可攝取菌量:不太能確定,且還有效用上的疑慮。
  5. 滴劑
    • 製作方式:為益生菌粉與油混合,以油脂型態包覆益生菌,可減少活菌受環境所影響。只是需注意食用前要先搖晃均勻,否則可能會因為益生菌粉水溶特性與油脂不相溶而造成沉澱在瓶底。
    • 特點
      • (1)通常口感較清爽,方便給幼童食用,滿常見於嬰幼兒的益生菌產品
      • (2)補充上具有簡易、方便的優勢
      • (3)需注意產品是否有使用深色瓶身包裝,避免降低質地氧化
      • (4)需留意食用完畢後應鎖緊瓶蓋,避免與液體接觸並保存於陰涼乾燥處,不過通常瓶內會有防潮片,可延長保質期
      • (5)需小心可能會容易因多次接觸空氣緣故而提高汙染風險
    • 可攝取菌量:每次所攝取的菌數無法準確估算,因為每次滴出的益生菌含量不盡相同,故使用前需先搖晃均勻。
       

迷思七、除了單吃還能怎麼吃?可以加水、果汁或牛奶吃?

益生菌的多樣食用方式:溫度是關鍵,不超過40度

許多家長常常喜歡詢問:「益生菌除了直接倒入口中吃?還可以怎麼吃?可以和果汁、牛奶一起餵食寶寶嗎?」其實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溫度,關鍵在於水溫或飲品的溫度勿超過40,因為大部分的益生菌天性怕高溫,若溫度過高會傷害益生菌的活性,甚是失去效用,影響益生菌存活率。

 

益生菌建議的食用方式

  • 搭配牛奶/配方(奶)食用
    • 溫度需低於40度
    • 特別適合幼兒食用

益生菌可與牛奶或配方(奶)一同餵食,只是需注意泡奶的溫度勿超過40℃即可。

 

  • 搭配果汁食用
    • 可添加到副食品果汁中
    • 適合與蔬菜泥一起食用

將益生菌加入副食品果汁或蔬菜泥中餵食寶寶,也是相當適合寶寶的食用方式

 

  • 最建議食用方式
    • 直接到入口中食用
    • 搭配常溫白開水食用

最建議的還是直接倒入口中吃或者搭配常溫白開水食用,搭配開水吃還可以提升寶寶每日喝水量。

 

以上的7大迷思分享就是身為營養師最常被新手爸爸媽媽詢問到的益生菌相關問題。由於市售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如何挑選適合的益生菌確實是需用心做功課的,更攸關寶寶的健康。若真的不太確定小朋友是否適合補充,建議可直接尋求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才能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廖敏涵 營養師

現任
-醫院營養師

 

經歷
-生技公司營養師
-長照中心、護理之家營養師
-專欄營養師、品牌營養顧問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
-CTSSN運動營養專業認證
-國家高考營養師合格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
-嘉南藥理大學保健營養系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