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順序用量指南,三大營養素黃金搭配法則一次看
讀懂再開始──史上最完整的副食品指南
吳芃彧 營養師
新生兒以奶為主食天經地義,但只有喝奶沒辦法讓寶寶長到18歲,在適當的時機添加副食品,讓寶寶練習「調整過」的大人食物,可以幫助孩子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本文重點
- 為甚麼要吃副食品
- 常見副食品派別
- 開始副食品的時機
- 給與副食品的基本原則
- 不同派別的副食品怎麼給
- 副食品量怎麼抓
- 水果怎麼吃
為什麼要吃副食品
過去認為奶的營養不夠,所以要吃食物來補充營養,但其實寶寶從練習吃食物的過程中不只吃到更多營養,也對寶寶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1. 認識味道:寶寶從小只有喝母奶或是配方,對味道的認識非常有限,其實世界上的食物味道都不同,而且不同的食物還可以搭配出更多的變化,對寶寶來說都是非常有趣的探索經驗,在練習時也可以看出寶寶面對新事物時的接受能力,寶寶屬於「保守派」,要觀察很久、確認安全才敢嘗試,還是「冒險派」,遇到新的食物都充滿好奇樂於嘗試,是很有趣的觀察。
2. 吃的樂趣:進食的樂趣非常多元,而且對一歲一前口腔期的寶寶有其關鍵影響力,這個時期寶寶用口腔感覺認識世界,然而大多數寶寶手邊的玩具都不能真的「吃下去」,只有食物可以提供多重口感的感官刺激,豐富的食物顏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吃東西帶來的飽足愉悅感更為寶寶帶來下一次嘗試食物的動力,對寶寶來說,吃東西的樂趣真是世界上最棒的遊戲了!
3. 語言發展:進食的情景本身就是很好的「聊天題材」,多數父母在嬰兒期不容易跟寶寶找到有共鳴的話題,但是「食物」本身,卻是父母跟寶寶共通的經驗,因此在餐桌時間容易有更多交流,寶寶這時候也更有動力表達自己「還要」、「不要」、「好吃」、「飽了」等等,是早期刺激語言發展的絕佳時刻。
4. 咀嚼能力:寶寶喝奶時幾乎不需經過咀嚼,因此開始固體食物時,都需要重新訓練口腔和舌頭的相關肌肉,才能適應不同質地的食物,確保吞嚥安全,缺乏咀嚼練習的孩子不指導致往後的進食困難,更影響牙齒排列、甚至說話發音。
5. 肢體協調:千萬不要認為吃東西只需要用到口腔附近的肌肉,大肌肉張力低下的寶寶光是直立坐直就很困難,或是能直立坐好的時間太短,無法支撐寶寶一整餐飯的時間,因此副食品吃的很差。除了大肌肉的能力,精細動作也很重要,手指要有力氣抓握食物,並用適切的方向餵食自己,其實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問題解覺得能力,例如抓握滑溜溜的水果時,要用幾支手指抓握?用什麼方向送入口裡才能準確咬下一口食物,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情,對寶寶來說都需要時間練習。
6. 社交經驗:一家人在餐桌上的互動交流大幅影響寶寶未來看待食物的角度,這個時期也是寶寶在耳濡目染之下練習餐桌禮儀的時機,不敲打餐具、吃飯時用手扶好碗、選擇合適的餐具等等,都型塑寶寶的用餐體驗。
7. 飲食文化:每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都有不同的飲食文化,例如在台灣寶寶副食品常用「稀飯」的方式呈現,國外寶寶副食品則以「食物泥」為主,在台灣寶寶還有水餃、餛飩等麵食選擇,其實這些食物可以潛移默化寶寶對食物的文化認同。
8. 補充營養:不同時期的寶寶需要的營養素不同,就像是母奶隨著寶寶年齡變化,營養成分也會隨之改變,為了發展需要,寶寶的確需要奶以外的食物來獲得所需的營養,尤其是鐵、鋅、鈣、維生素B12等,都是長期以母奶或配方為主食的孩子容易缺乏的營養素。
9. 獨立進食:吃副食品的最終目標,當然是為了讓寶寶有一天可以獨立進食,因此副食品這個過渡期是讓寶寶在還不夠成熟、需要他人協助的時期仍然有足夠的練習和充足的營養以支持達到自己的發展里程碑。
綜合以上,副食品並非僅為了「補充營養」而存在,其牽涉的範圍更廣,也涉及整個家庭的文化和教育模式,因此選擇如何餵食副食品,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
常見副食品餵食派別
選擇如何給予副食品往往跟「教養模式」相關,根據對以上各種功能重視的優先次序,有幾種常見的副食品餵食方式。
1. 食物泥:把天然食物直接用高轉速食物處理機絞碎至均勻的糊稠狀,降低寶寶咀嚼的難度和耗費的時間,有助於寶寶在短時間吃進較多食物,增加熱量和營養素的攝取量,執行徹底的派別甚至希望在寶寶乳牙完全長齊前(約兩歲左右),不給予其他固體食物,確保寶寶每餐都吃飽,比較能控制用餐時間。
2. 寶寶主導式離乳(Baby-Led Weaning):基於信任寶寶有能力可以餵食自己的理念,調整食物外型和質地,讓寶寶從一開始就自己練習吃固體,並體驗飢餓、餵食自己到飽足的過程,讓爸媽執行「決定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寶寶「自己決定吃多少」的餐桌角色分工,讓孩子練習獨立進食。
3. 混合派的食物粥:結合比較容易吞嚥的食物粥,搭配部分固體手指食物讓寶寶練習咀嚼,幫助寶寶攝取充足營養的同時,也可以練習抓握和咀嚼。
不論選擇何種的餵食方式,都建議爸媽考量自家資源、文化和對其理念的認同度,詳加研究、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餵食方式,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開始副食品的時機
當寶寶開始對大人食物產生興趣(例如會看著流口水、想伸手拿等行為),脖子支撐力足夠、能夠稍微坐直(大肌肉力氣準備好)的時候,就代表寶寶準備好了,一般來說,寶寶有以上反應時,月齡大約是4-6個月。至於其他影響開始時間的因子,可能包含以下
1. 擔心厭奶影響營養攝取:需要經過評估厭奶程度以決定是否需用副食取代
2. 有過敏體質,較早開始可以增加對食物敏感度的耐受性
3. 缺乏特定營養素的高風險族群:低體重、早產等因子可能讓寶寶提早開始缺乏特定營養素
4. 根據肌肉張力微調時程,有些寶寶肌肉張力協調尚未成熟,可能需要更多時間練習才能安全進食
給予副食品的基本原則
1. 盡可能給予新鮮的原型食物
2. 減少用鹽調味,讓寶寶認識食物原味
3. 可以考慮用天然食物調味,例如洋蔥、九層塔、大蒜等,幫助食材提味
4. 提供多元食物,減少食材重複機會,有助寶寶攝取均衡的營養
5. 回應式餵食,尊重寶寶的食量,寶寶表達有需求才給予食物
不同派別的副食品怎麼給
|
4-6個月 |
6-8個月 |
8-10個月 |
11-12個月 |
一歲以後 |
食物泥 |
開始多元天然食材給予,攪打成泥,盡可能讓寶寶容易吞嚥,減少脹氣和咀嚼不全的風險。
|
|
|
|
|
BLW |
尚未開始 |
開始多元天然食材,切成寶寶容易抓握的大小,煮熟至舌頭可以碾碎的質地,讓寶寶自行抓握進食 |
增加食物的變化性,將相同的食材以不同的料理方式呈現,例如:蒸蛋、炒蛋、荷包蛋、水煮蛋等 |
特別注意含鐵豐富食物的選擇,每餐提供至少2種高鐵質的食材 |
跟著大人吃清淡的食物 |
粥+手指食物 |
開始料多豐富的稀飯,一次選擇一種高致敏食物加在粥裡 |
開始練習固體的手指食物,例如米餅、軟質水果 |
增加不同的食物口感,不只增加粥品濃稠度,軟硬、入口即化、有嚼勁、爆漿等,對寶寶來說都是新口感的認識 |
多樣化食材每天給予,一歲以前至少吃過60種以上不同的食材 |
跟著大人吃清淡的食物 |
副食品量怎麼抓
寶寶的需要量不只跟年齡相關,跟體重的相關度更高,副食品階段的寶寶熱量需求為90大卡/公斤,代表5公斤的寶寶每天約需要450大卡,這包含喝奶和副食品的熱量,因此,奶喝的越多,自然副食品就會吃的比較少,如果寶寶喜歡吃副食,也容易壓縮平時的奶量,每個寶寶和家庭的狀態都不同,只要總熱量異動不大,都可以保障寶寶健康成長。若希望鼓勵寶寶食物多吃一些,可以在寶寶餓的時候先讓他練習吃副食品,等他累了不想吃的時候再用奶補上,相反的,若希望寶寶可以喝更多奶,則可以在給予副食品之前先喝一定的奶量,再練習吃副食。
有許多父母關心寶寶什麼時候可以用副食取代一餐奶,可以參考以下表格
水果怎麼吃
許多人會把水果蒸熟以後再餵寶寶,但其實寶寶多數是吃熟食,因此新鮮蔬菜中的維生素C容易在家熱過程中流失,若水果也蒸熟,則寶寶可以攝取足夠維生素C的機會大幅下降,因此鼓勵寶寶吃水果時盡量以新鮮現切的水果為主,不論是加熱、打泥、壓成果汁,都會影響維生素C的攝取,寶寶也失去練習咀嚼的絕佳機會唷!